科研进展RESEARCH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发布了茯苓精细基因组图谱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1-11-04

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讯(通讯员 杨扬)。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胡学博课题组利用真菌基因组以及转录组测序,通过二代以及三代相结合hi-c测序技术,完成了茯苓基因组的测序并且把茯苓基因组组装到了染色体的级别,通过茯苓的不同生长时期的RNA-seq,结合基因组数据对茯苓的膨大的可能机制做出了解释。

茯苓是我国名贵中药材。目前真菌基因组测序数量庞大,但是基本都是二代测序,三代测序较少。本项目采用二代测序与三代测序相结合,并辅之以hi-c技术组装方法,把60 M左右的茯苓基因组组装为显微镜可见的七对染色体。

茯苓药材是茯苓菌形成的硕大菌核。尽管人们利用茯苓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对茯苓菌核形成的机制未知。通过茯苓的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茯苓与其他多孔菌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我们得出了NAD以及FAD类似基因的个数可能是引起茯苓膨大的一个原因;这是本论文亮点之一。除此之外,我们发现中国茯苓序列比美国茯苓的基因组少1 M。通过该茯苓和国外茯苓的基因同源性比较,发现国外茯苓缺少的基本全都是抗逆境基因。全基因组复制分析也发现其复制的基因基本都是抗逆境基因。这表明祖先茯苓由于环境影响可能分化出了不同的分支。中国茯苓通过分化出一部分抗逆境的同源基因来应对其恶劣环境。而美国茯苓可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应对恶劣环境。该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影响因子5.64,JCR1区),我校已毕业硕士曹硕以及在读博士杨扬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1.746121.